大型舞剧《金陵十三钗》举行主创见面会
发布时间:2022-12-20

大型舞剧《金陵十三钗》即将于本月28日在扬州运河大剧院首演,这部聚集了全国顶流编、导、演团队的舞剧,一直备受瞩目。18日下午,《金陵十三钗》举行了见面会,主创人员畅谈创作思路,同时发布了舞剧主题歌MV《桨声灯影秦淮河》。

编剧冯双白:

舞剧表现女性之花绽放      

剧本剧本,一剧之本。《金陵十三钗》编剧冯双白,是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,扬州首获“荷花奖”的舞剧《朱自清》就是冯双白的作品。

在见面会上,冯双白说,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一个至暗时刻,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,是一定不能被忘记的。中国秉持着和平这样的人类共同理想,要保护好和平,就不能忘记战争,不能忘记战争带给人的巨大灾难,不能忘记违反人性、国际法的暴虐罪行。只有不忘记过去,才能更好保护未来。这就是舞剧《金陵十三钗》最基本的出发点。

今年是南京大屠杀85年,1937年12月,南京城破,南京人民承受了巨大的灾难,30万同胞被残害。在今年将这部舞剧奉献给南京观众、中国观众、全世界观众,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。

舞剧述说的核心点,是经过主创团队反复讨论的,那就是女性人性的灿若朝霞。在战争之中,男人浴血奋战,冲在前线,英勇杀敌,负伤牺牲。而战争带给女性的伤害,往往来得更加深刻。战争破坏的不仅是前线的边界,不仅是枪炮之间的战斗,也会毁坏家庭。每一位在前线牺牲的战士,背后都有一个家庭,他们或是人子,或是人夫,或是人父。而这些伤痛,往往会被战争前线的硝烟所遮挡,而当浓浓的硝烟散去后,女人所遭受的一切,会来得更加让人触目惊心。舞剧所要表现的,就是女性在战争之中,所遭受的创伤。

另一面,女人又在战争中,呈现出不屈的精神,往往来得更加深刻,值得铭记。在战争中,女性之花,如同朝霞,向着天空,向着大地,尽情绽放。在战场的硝烟之中,请不要忘记那一朵朵开在废墟上的梅花。


舞剧源于真实的历史       

舞剧《金陵十三钗》有历史根据吗?冯双白解释说,在中国人记录的史册中,在魏特琳的日记中,在很多当时身在南京的国际人士记载中,在东京审判席的记录中,都记录了舞剧之中呈现的故事。比如说金陵女子学校,当时是具有国际保护意义的安全区,但是日军士兵经常前来骚扰,开着车冲进校园,抢夺女学生,逼迫学校负责人交出女学生。学校负责人提出,是否能让在秦淮河上表演的歌女,来代替女学生们。事实上,这样的事情真实发生了。如果要问这部舞剧从何而来,那就是从真实的历史中来。

舞剧中有十三位秦淮歌女,歌女之中,有“女王”一样的玉墨;也有想着一争高下,泼辣明艳的红菱;还有年纪小的,刚刚13、14岁的豆蔻。另一边,是以书娟为代表的女学生们,青春年少,却面对一场惨绝人寰的惨案。

这些歌女,真的能够为女学生们去牺牲自己吗?在舞剧中,在可以观察到的历史中,可以寻找到一个全人类都认可的情感:保护幼小。特别是女性,在保护幼小的过程中,母性会被激发起来,这是一种全人类共有的价值观。在舞剧中,不仅有玉墨和书娟,还有一个小玉墨,那是玉墨的小时候,她也出身于书香门第,可惜家道中落,被迫从事歌女。当玉墨看到书娟时,宛如看到了自己。

这部舞剧,不仅让人看到那段令人切齿、拍案、愤怒的历史,还要打通全人类的情感联结。如果这部舞剧将来出国表演,希望能够激起全人类的情感共鸣,那就是:保护生命,保护孩子。


总编导魏思佳:

肢体表达的想象空间更大       

总编导魏思佳说,作为创作者,对这个题材非常敬畏。只有创作者内心有冲动,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。遇上这个题材,那种感觉就是诚惶诚恐。很想做,又怕做不好。经典的艺术,都不好做,因为大家都熟悉,如何把握分寸,又如何把《金陵十三钗》呈现在舞台上,压力可想而知。

舞剧《金陵十三钗》完全呈现出原创性,从冯双白的文本上,就是有别于小说、电影的。一般电影文学文本,写三、四遍就差不多了,而这次的文本写了六稿,执行文本更是写了七稿,一直都在打磨。剧本结束后,又是音乐、选角……剧组中的每个人,都对这个题材怀有敬畏之心,所以时间进程会比较慢,尽一切可能,保持原作的格调,又要有新意。

舞剧是用肢体去表达的,肢体虽然不说话,但是想象空间会更大。这几年,国内的舞剧比较破圈的,就有《只此青绿》《朱自清》等,舞剧开始走入百姓生活。这也是因为舞剧有着更多的想象空间,观众可以代入其中。


没有一个角色是浪费的      

在《金陵十三钗》中,要通过表演,提炼出角色的“人物性”,光是“十三钗”,就是十三个人物,有名有姓,各有特色。比如玉墨的沉稳、红菱的明艳、豆蔻的青涩,每个角色都有独特一面,而这一面会在舞台上表现得非常清楚。在这部舞剧中,玉墨眼里看的是战争,而书娟眼里看的是玉墨,这就是“双女主视角”。这在舞剧中,是很难的,需要两种视角,时空并行,这也是一种创作的新意。

在舞剧中,除了“十三钗”和学生们,还有其他辅助人物,如校长、尼姑、戴教官、老汉等9个角色,整个舞剧之中,没有一个角色是浪费的,这就让演员们也很积极投入其中,激发起她们的表演欲。

这次对演员也是一次考验,一般舞剧的演员阵容也就是四五十人,这次则是七十多人,完全是超体量的。演员开始是在北京封闭排练,邀请了昆曲老师前来传授,学手势,听评弹,让演员们能够很快进入角色。来到扬州后,和扬州市歌舞剧院的演员们合作,非常融洽,非常契合。

在舞剧中,可以看到很多精彩的舞蹈段落,如秦淮河上的璀璨胜景,如教室之中的读书情形,如金陵城中的烟火气息,所有的美好,在战争之中毁于一旦时,这种落差,自然就拥有了巨大的戏剧反差。战争虽然远去,希望观众们能够走进剧场,通过观剧,重新引起观众对于那段不能遗忘的历史的记忆。


服装设计崔晓东:

用颜色表达人物变化      

《金陵十三钗》是一个很好的题材,设计之前,一定是会经过深思熟虑的。在这个题材中,最绕不过的就是旗袍。旗袍是时代的产物,但是对于需要大量肢体动作的舞剧来说,驾驭起来还是很有难度的。

在这部剧中,要用旗袍来诠释女性之美,时代之美,这十三位女性,就是开在城破之时的花朵。用“反衬”的手法来表现,不可能把所有的色彩都用上。一开始,在表现逃难的场景时,就把其他所有的颜色都“抹”掉,逃难群众的服饰只是黑白两色,只有“十三钗”有颜色,每个人一种颜色,红、紫、绿等。黑白两色,象征着被战争笼罩着的人性心理,更是一种心里的颜色,是绝望的。就像在《辛德勒名单》中,大部分的色调都是阴暗低沉的,让观众能够“看见”战争的残酷,从内心中体会那种恐惧。而“十三钗”有颜色,恰恰说明她们是与众不同的,是格格不入的。到了后面,又开始包容,融合,这就有了人物的共情点,从对立到联合,去面对生死,可以用颜色来表达。

“十三钗”有60多款旗袍         

“十三钗”有60多款旗袍,通过层次的变化,来表现人物的形象。

在秦淮倩影时,用来表现最为华丽最为唯美的一面,这时要使用高调的手法,运用了大量的珠绣。甚至有些服饰,参考了十九世纪好莱坞的服饰,展现出东方女性所独有的,婉约和华丽相结合的一面。

还有一套,那就是民国时期最典型的十三套旗袍,所有的款式都是定制的,哪怕一个盘扣,也是最传统的。而且这十三块面料,都是从全世界各地收过来的,每一块面料都会呈现不同的质感,用以搭配“十三钗”的形象。这些面料都是孤品,有的只能做一套旗袍,多一套都做不出来。这些旗袍,都是能够进入博物馆展览的。

最后一套是纯白色的,那就是“十三钗”通过英勇赴死,她们的灵魂得到了升华,进入了无比纯洁的境界,高贵圣洁。

舞美设计尚天宝:

城砖是从头到尾的语言      

这次舞美设计,最核心的在于“城砖”。南京大屠杀事件是从破城开始的,城墙的倒塌,既是真实的倒塌,也是人们心中防线的崩塌,国家被侵占了,人民失去了保护,被侵略者屠戮。我们提炼出城砖、城墙这样一个元素,从完整的城墙,到破裂的废墟,从头到尾用城砖这个元素来串联这个故事,用一个单一的、比较纯粹的美术语言来情景化、专业化,烘托故事,使表演更完善。

我们在城砖上铭刻了很多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名字,每一块城砖上都写了很多名字。一方面是铭记,以不同艺术形式来展现当时那段历史,是对死难者的一种祭奠;另一方面,也是让死难者们看到我们今天的中国,从当时的国破家亡,到今天强大的祖国,告慰这些亡魂:今天的强大祖国不会允许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惨剧再发生。我们反复凝视伤疤,铭记这段历史,就是为了不允许历史事件重演。

在这部作品中,其他的舞台布景主要是一种情景的陪衬,是剧情里时间人物地点的需求,但是城砖这个元素是用意向性的东西来表现的,虽然每一块城砖是写实的,但是在剧中随着剧情的深入而变化,反映的又是一种心境,是真实的城和心中的城的融合体。城崩塌了,防线被攻破了,不仅是国家被攻破了,老百姓心中的防线也被破了,民族的自信心一度丧失。我们进入一个国破家亡,被外敌凌辱的悲惨时期。

破碎的城砖,我们要重拾,民族的自信心,也要重新拾起来,有了自信才能更好地建设国家,我们才能更安全。所以一直希望城砖这个从头至尾的语言,能够给我们带来力量。